285
2020年11月26日,淅淅沥沥雨雾中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一抹鲜艳的红格外醒目。2020年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的新书及文创发布会在这里举行。
文献·见证
对于党的文献在党的历史及其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在2009年2月25日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进行了深刻阐释。他说:“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大量文献,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重要文献,记录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艰辛探索的奋斗历史,记录了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完成伟大艰巨任务积累的宝贵经验,记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历史进程,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治党治国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对这些文献进行编辑、研究和宣传,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在一个政党、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总会发生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成为这个政党、国家、民族的集体记忆。对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这些重大事件、集体记忆,就是百年党史这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的点睛之处和关键历史节点。《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为序,选取了党史上100个(组)重大事件,用30万字、近400幅历史图片,串联起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历程。
作者李颖在全书撰写过程中,尤其注重利用原始档案文献和挖掘大事件中的生动细节。一方面,在每一年份叙事主体的选择上,重大性和重要性是关键考量;纵向也统筹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注意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另一方面,挖掘使用第一手最新档案文献,如亲赴俄罗斯莫斯科五一村找到的中共六大珍贵文献,在四川绵阳梓潼发现的邓稼先珍贵手记;注意典型事例和生动细节的刻画,包括北伐胜利进军期间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内幕细节,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的发言等。
信念·指引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为之奋斗的梦想。要实现梦想,就要有信念、有道路。信念指引道路,道路通往梦想。
《文献中的百年党史》“2019”篇,聚焦国庆70周年庆典。庆典上,“致敬”方针首辆礼宾车向老一辈革命家敬礼,一曲深情的《红旗颂》,将我们的思绪带回一百年前。
回望历史,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风险和考验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基所在。
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德文版问世于伦敦。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不久,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和开展,特别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1920年,29岁的陈望道怀揣着救亡图强的理想,一头扎进了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老宅旁的那间破旧的柴房里,把《共产党宣言》一字一句变成了白话文。随着《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问世,共产主义来到了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共产党宣言》不仅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通过这本书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革命道路,而且直接促成了全国各地党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上海早期党组织还将首译本寄往全国各地,使得马克思主义真理、共产主义思想在各地传播,形成燎原之势。
人民·向往
尊崇英雄,礼敬人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基本的价值观。
一百年在人类发展史上只是短短一个瞬间,但对于中国而言,这一百年却是一段砥砺奋进的难忘岁月、一部激动人心的奋斗史诗。陈望道老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他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结果,也是他胸怀家国、把个人的命运前途同国家、民族、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探索解救中国之真理的初心和实践。
在百年征程中,还有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英雄以及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我们同样不能忘记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所以,在《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一书中,除了突出展现党中央和党的主要领导人的主要活动及历史贡献,还深情讲述了这些体现民族精神的革命英烈、时代英雄、先进模范和劳动者,例如方志敏、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王进喜、焦裕禄等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如何跑出创新“加速度”,攀登发展新高峰,成为摆在新时代奋斗者面前的新课题。
《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将2018年定格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记录了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2021年1月1日,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响起,一部万众瞩目的法律“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始实施,“民法典时代”正式开启。从市场经济运行到百姓日常生活,民法典的每一条规定无不为人民而书写,这其中,绿色原则更使民法典具有了“生态世纪”的鲜明印记,彰显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具体实践上升到法律层面的一种体现。民法典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民事立法回应了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体现。
5月2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许昆林专题调研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指导推动市资规局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许书记强调,“要统筹抓好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及时发现、严肃查处各类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全面强化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坚决做好耕地保护,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坚决抓好落实。”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资源,正是资源规划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结 语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仰望星空,我们学习和牢记这些“历史的细节”,从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脚踏实地,我们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作为新时代的资源规划工作者,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担当、创新作为,以高水平的规划编制和高标准的要素支撑,为苏州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997位用户关注
430位用户关注
824位用户关注
589位用户关注
193位用户关注
667位用户关注
219位用户关注
18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