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青年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6篇优秀的青年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年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
暑假,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读后感触颇深。
吴非老师以平易的语言,将自己教书生活中那些生动典型的案例,一个一个展现在我们面前,书中很多宝贵的意见能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阅读这本用心灵浇灌的文字,就如同与一位智者在彻夜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在人生必经的岁月里,青春的印记弥足珍贵。在灿若繁星的时光中,流逝的是青春的光阴,记录的是思想的沉淀,而正是信仰支撑着青春的脚步。信仰是呼吸的空气,信仰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仰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正值青春的我,怀揣激情和梦想,走上了教学的工作岗位,工作七年有余,心中一直坚守者那最初的信仰——示人以美好,授人以希望。
在第一辑中有名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
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如有学生迟到了,别为难他,让他进教室。因为学生迟到了,内心一定很不安,能站在教室门口,那也得需要很大的勇气啊!教师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事情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举步维艰。这就让我想到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我刚看这本书时,还不以为然。现在走上社会,到处都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时不敢“冒尖”,有时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点成绩,免不了要看小肚鸡肠们的脸色……然而,自己对别人,则尽可能地做到一片坦白。我的人生个样就是:简单做人,真挚待人,平凡人生。我对学生说过,我要说到做到,一视同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追寻着吴非老师那束光,品读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让我如沐春风,使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心怀理想,不懈追求,追寻心中的那片光,朝着教育的理想不断前行!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
几年前就读过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此书篇幅很长,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吴非老师的确是一代大家,把近三百页的内容浓缩为一段话启迪我们,使我感触颇深: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是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这本书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暑假前,校长不惜重金购买了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百余本,每人发了一本,让暑假阅读。当拿到书看到书名时,我想:自己工作十七年了,不算是刚上班的老师了?《致青年教师》这书是给刚上班的老师看的。然而,边读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与吴非先生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读先生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浅。
书中拉家常式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触膝相谈一样亲切。读起来竟然爱不释手!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3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
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4
在朋友的推荐下,研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获益良多。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 “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书中的事例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既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诉我们不放弃点滴机会,与学生平等会对话。《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真的很适合小学,以前也有试过听学生说话,前一句气得要命,后一句又感动得不行,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那一次,几个男生跑到楼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们叫了上来。其中有一个很老实的孩子,我很生气:“我不敢相信你也会和别人追跑打逗,而且你为什么不想别人一样认错!孩子沉默很久,说:“我一年级的时候也这样。”我一下子气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是要告诉我她原本就是喜欢追跑打逗学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没想到他后一句说:“后来老师说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顽固的样子。那时候我真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并暗自庆幸,幸好没有立即批评他,幸好他低着头没有看我的眼睛。孩子们小,还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给他们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听他们说他们想说的所有事情。可是时间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吴非老师执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样平衡工作、和学生交流之间的时间呢?而与他不同的是,小学生更喜欢跟老师说话,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们偶尔快乐的感受。有时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说个够,听他们说话,然后夸奖他们。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习惯的培养应是每天每日从不间断的,这就要考验老师敏锐的观察能力了,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看了《的确有难教的学生》这篇文章,有些难过。确实,教师的力量很有限,它远不如家庭对孩子还得更有影响。可是,当看到吴非老师书中的那个反面例子后,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老师,能不断地在他心中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得太可怕。恶作剧、践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举,当这个孩子悔悟的时候,他会多么痛苦。教育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是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如果我们能在这六年中,一直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在他小时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小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
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5
随手又翻开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回想着每个小小题目背后的故事,现在,似乎“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篇小随笔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不禁让我为自己在现实教学中的无奈找到了些许安慰,即使心里明白有问题不应该从学生身上找原因。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很早就听说过这句教育界的至理名言,而自己也对这句话是深信不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手中的一个苹果,虽然其中的一些因上帝的偏爱而被咬了一口,存在某些缺失,但美好的童心终将绽放它的光彩。而教师作为人类心灵的伟大工程师,其伟大的任务就是让每一颗美好的心灵继续美好下去。俗话说,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我质疑过那句我深信不疑的话语,难道真的只是老师的问题么,难道是自己的太过失败造成了某些学生的现状么,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么……想到这,突然会有些对不住孩子家长们的意识,在家长的眼中,他们的宝贝是如此的出色,即使有些不足也显得微不足道,而在我的眼中,他们是有那么些不足。曾在想,如果是因为我而让他的孩子变成这样,那自己的可真是罪过大了。
在读过吴非老师的“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篇随笔后,内心的罪孽感稍稍减弱,尽管可能是在找借口,但也让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心理。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尽相同,每位学生的自身素质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人在很长的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反应,或许,在目前,在三年级阶段,对于他来说,未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水平或学习状态,但是,这并不代表在将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处于低潮阶段,每个学生的未来存在着变数,而我期待着那个向着美好的变数快点到来。
联想到班级里的学生a,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非常薄弱,一句简单的话让其说需要好几分钟,我曾多次花费小学科课时来给他补习基础知识,可惜收获甚微,让我一度觉得很无语,其家长似乎也很明白孩子的薄弱处,也表示很无奈。学生b,聪明灵活,却也过于调皮,对“学习”一词没有什么概念,课堂上总是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律性较差,但通过和他的私底下交谈,发现他的“懂事”,对老师和家长们每天念叨的长篇大论都铭记于心,可就是无法付诸实践,为此家长没少操心。()学生c,大致情况与b较为相似,不同是他们家长的反应,相比而言,学生b的家长为孩子付出的更多,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较为温和,而c学生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也导致了孩子性格上的某些不足。
或许,在目前来说,这些学生可以称为“很难教的学生”,也一度让我感觉力不从心,在他们身上花费的时间比在一群学生身上花费的都要多,但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就要一些“贴心”的学生来对我说,“老师,别管他了,他一二年级的时候就是这样的。”面对这样的“忠告”,从一开始的惊讶这句话竟从孩子的口中说出,到目前的无奈但依然期待着奇迹的发生,而我需要做的应该就是拿出更多的耐心、爱心与恒心了吧。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6
这学期根据老师的要求 ,我读了吴非先生的力作《致青年教师》。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 我们学过 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吴先生说,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教师职业对于民族未来具有深远意义,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将是无可替代的。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他的“亮度”在于他的个人修炼。 想想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话,虽然我现在不是老师,但是作为一名师范生,我就该处处留心如何做好一名老师。
我觉得我有几个想法是读了这本书之后形成的。
第一,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 这是 第三辑 “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的体现。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如果作为老师,那就是像父母一样。在学校我们就是学生的父母,父母怎么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有爱才是可以打动他们,并且真正帮助他们的。
第二,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我们 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他们 最 希望 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这个在文章《 不要保留学生的检讨书 》是很有体现。学生虽然会犯错,我们要正确的处理。既要把问题处理好,也要尊重他们,更不能区别对待学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 要让学生学会开放性思维,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这样才利于他们成长。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 文章《珍视我们的专业》写得很好。说实话,我之所以选择化学师范这个专业,就是源于我对化学的热爱。但这样也许不够,我还要爱教师这个专业,只有我们自己珍爱我们的专业了,学生们也才会相信我们。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这本书读完后,我觉得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 我 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在今后的 学习 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7
翻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我不禁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干””。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书中平实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读完后,就如同说的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当孩子听写词语老是错误时,我们也会急,甚至有时会责骂他们。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我们特师的教养对聋生的影响力会更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在我们面对聋生听不懂、学不会的时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残疾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8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书中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方面。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吴非老师指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老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这是吴非老师教育我们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老师,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胸襟辽阔的良师。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我们特师的教养对聋生的影响力会更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在我们面对聋生听不懂、学不会的时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残疾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吴非,这个大名闻而久之。那是因了他的《不跪着教书》,遗憾的是我没有读那本书。最近朋友借我他的《致青年教师》,我因了钦羡作者,而渴望读这本书。当我拿过这本书时,心里有点忐忑了。自己教了十五六年书了,已经不再年轻。可是我还是希望倾听这位名师的教诲,所以虚心的一页一页的翻读。剔除了午休,课间见缝插针的读。两天时间,一页不落的看完
了。心里满满地全是收获,回到家想把这些收获梳理一下,让它变为我永恒的财富!
认认真真地读着《致青年教师》中的篇短小精悍、道理浅显易懂的文字。真的让我读出了他出版本书的目的——“把自己的种种教训与思考告诉青年同行,以之为前车之鉴,庶几可使他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吴老师的书中所举事例确实大都为教训。吴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多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先生笔触严肃,一个个短小的祈使句标题可以使我们清楚明白地了解到,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翻卷而读,掩卷而思时,沉淀在我记忆深处的东西都是吴老师赠给我的“礼物”,今生受用。
他说:对受教育者而言,每一位教师承担的教学只占他一生学习经历中的一小部分。在那样一个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因为“教会学”也是他的专业技能。在短短几年的教学中,教师有可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因为他的风格,因为他的专业素养,因为他的教学素养——当然还会有一种可能:因为他的不学无术。
他说: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已的手里。这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有不同的阐述。它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前面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当然,作为一盏灯,他未必需要一直亮着;但是在他亮着的时候,他有可能是耀眼的、夺目的,即使只有一丝光亮,也能照亮学生走过一段路……
他在做个“做个有胸襟的教师”那一辑中说:
面对青少年的冷漠,你能悲伤地哭出来,说明你有真诚的情感。
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益于他们人性的苏醒。
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语文教师成为要别人读书而自己不读书的人
如果教师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钻研高考、中考,非常可惜也非常可悲。
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
作为教师,一旦有粗俗的行为,他在学生面前很难有威信。
教育者缺乏文明修养,他的学生就可能粗俗。
我们所做的工作可能要在很长的时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我们不可为 一时的成功狂喜;再说,教育不是体育比赛,我们不需要“战胜”谁。
学生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也许是我们的教育规矩太多,太具体。孩子从小接受了过多的规矩,他的行走必然是战战兢兢。
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如果所有的老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
教师可以惩罚学生,但不要戏弄学生。作为教师,无论如何不能伤害学生的尊严。
比这更是失败的,是教师保留学生的检讨书。
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不是哗众取宠,除了学养,可能还取决于你有没有教学的激情,能否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尽情地表现自己(哪怕犯点错误)。
中小学的课堂,除了有探索和发现,有理智与情感,还应当有孩子的童趣,有少年的率性,有青春的诗和梦。
如果老师的工作辛苦,可是无法让学生热爱课堂,这位老师的工作就没有价值。
他在“不要急”那一辑中说:
无论是在公共场所或是私下,都不要贬低同行(特别是那些薄弱学校同行的工作)。
一名在辛勤工作愚蠢的老师,他的破坏作用就大得多,他不聪明,本是他的不幸,把几十个本来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育得和他一样愚蠢时,教育的不幸就会出现了。因为他越是“辛勤工作”,他的学生越是摆脱不了他。
一节课究竟上得如何,主要看学生的反应。你不是为评委上课,你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
在教育界最可怕的事情 是“一个愚蠢的校长事必躬亲”----用他们的自我标榜,就是“用心、用力、用命”,然而他们就是不肯动脑筋。同样,在学校工作中,最可怕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愚蠢的教师在辛勤工作。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无法辨析问题的价值,是应试教育模式下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无论如何,教育教学不能“唯分数论”,
比分数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院士也说过:追求考高分的名校教育其实最不利出人才,名校的高分压力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被扼杀了。
教师非但不能像演员那样“表演”,更不能像某些名角那样完全不考虑观众,陶醉于自己的阐释之中。
教师不要把自己当演员。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主要是你引导他进入了有意思的境界,通过你的教学,他学到了方法,发现了智慧,而不是在看一场演出。
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不需要老师教了,是教学的成功,也是教师的追求。你看那种从早忙到晚的老师,把自己累病的教师,学生离不了的教师,可能未必是聪明的教师。
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如果一名老师能做到这些,他一定是合格老师。
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在教学中一定会注意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即使换了学生不熟悉的教师,即使所换的教师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学生仍然以高度的热情去学习,那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有些老师不让迟到的学生进教室,一顿批评竟然用了十多分钟。对于迟到的学生,教师可以批评,但无论如何不能羞辱迟到的学生。文明习惯不能靠惩罚的方式来培养。
他在“心里装着学生的心”那一辑中说: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
作业批改的标准可以因人而异。只要尺度把握得当,能够激励学生。
钱理群教授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这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记住的教育常识。
教师自己要做合格的家长,尽可能不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学校给予的任何特权。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让他和同学们一样,对他的一生有好处。
教育所要教给学生的,是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在这样的教育中培养人的创造精神。
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因为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必然会把自己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在学生教育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教育者的思想低俗与言行粗俗。
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
马卡连柯训斥过学生,他甚至也打过一个孩子的耳光,在他看来,只要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有利,可以运用非常手段。
我认为,及时地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愤怒,是一种教育。
不必自欺欺人,不要作秀,面对假丑恶,如果你是一名有健全情感教师,你就直率的表示你的愤怒吧!
他在“尊重常识”那一辑中说: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
一位教师,他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最看重什么,他就有可能在未来收获什么。
“苦读”没有意思,钱理群教授子啊回忆自己读书生活时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这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记住的教育常识。
“懂”与“不懂”之间,是读书最有意思的境界。全读懂了,一览无余,那可能只能说明这本书内容浅薄;而完全不懂,那有可能是你选错了书,或者是把今后才能读懂的书搬到今天提前读了。唯有“懂”与“不懂”之间,有学习的空间与动力,在阅读中一点点地感悟,或是如梦方醒,才算得上是一种乐趣。经典作品的常读常新,也就在于一时不可能“全读懂”。也就是“全读懂”没有必要。
教师自己要做合格的家长。
他在“不放弃理想”那一辑中说:
理想,让我活着。如果没有理想,不只是教育,任何一种职业也会是无趣的。人的选择如果过于现实,必然领略不到诗和梦的美。
即使什么都看透了,也不放弃理想。
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有精神上的追求,有高尚的人生目的。
他在“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那一辑中说:
博爱,应当写进我们的教育词典。
留点麦穗在田野上。
看到别人跌跤不要笑,这就是教养。
……
书中的金言很多,故事也不少。吴老师如一位施善的大师,在给我们这些渴望学习盼望成长的年轻或不年轻的教师把一件件他经历或者耳闻目睹的小事娓娓道来。他警告我们不要轻视每一件小事,要力所能及地认真教育,要坚持和孩子们共成长。
诚然,我现如今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实践和思考教育,一个生活方式——读书和写教育随笔。感谢吴非老师,谢谢他让我认识到在不断地为自身充电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850字
利用闲暇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近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青年教师读后感1
在年级书吧里看到这本《致青年教师》,翻开后看到的第文章就让我下决心读完这本书。
第的课题是《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看完这,就感觉似乎遇见了知己,他好像说出了我内心此刻正想的,回来后细细品读,觉得这本书很不错,适合我们这些刚刚刚刚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的新手们,书中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这本书好似一盏灯,指引着我不断的前行。之后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我也常常再拿起这本书,并能从书中寻找到答案。
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这。“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好多事,都不要急。”读着书中的每一个字,好像面前不再是一本书,而是一位长者就坐在你的面前,他清楚的知道你内心的困惑,并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年轻真好,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以为这个年龄什么事都可以去做,也不要以为这些事只要靠精力足就能做成。为什么要这么急躁?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我们也无法期待学生即刻变成理想的样子,我们要有爱心和耐心,对我们的学生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它的亮度就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走上教师这一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不断学习的道路,要时时充电,这样才能“传道授业解惑也。
青年教师读后感2
最近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里面的很多观点是我赞同并且需要学习的: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她当然需要理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应当是尽可能有效摆脱教师的过程。
我喜欢有理想的人、纯粹的人。其实读罢这本书,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师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可能是老师不能想象到的或者是不察觉的。老师培养的是未来的人,在明确这一观点后,我们再来研究我们的教学。研究如果想培养未来的祖国的建设者们,我们需要从哪方面下手。
我认为首要需要解决的是老师的教育观。老师们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营养。多读书,读好书。老师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面对如今知识面如此广的学生。其次,我觉得老师需要做到的就是明确自己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授予孩子知识、培养孩子能力之前先要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现在的00后们,都是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小阿哥,在家里是集“万千宠爱为一身”,但是,老师们需要明确,再怎么集大家的宠爱,他到了社会,还是要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必须让孩子明确自己的道德观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才是课堂知识的吸收。
做一个纯粹的人,爱自己,爱学生。
青年教师读后感3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 不仅适合青年老师阅读,而且适合所以拥有教育梦想的教师阅读。作为班主任的张万祥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个既勤奋、踏实,又与时俱进的班主任形象浮现在脑海。他让积累变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又是一个爱遨游网络的班主任,很多像张老师一般年纪的老教师接触网络较迟,大部分对网络的不甚了解,更别提应用。而张老师网上收徒,帮助青年班主任的成长、网上著书立说等,让网络为他所用,跟上了时代步伐,做了一个新潮的班主任。
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做一个讲求艺术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是科学,也是艺术。讲求工作艺术,可以事半功倍,迎难而上,甚至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走出教育的低谷,开辟教育的新天地。教育艺术就是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围追堵截为巧妙疏导,变疾风暴雨为和风细雨,变操之过急为循序渐进,弦外之音代替逆耳的训斥。”
读着这段文字,让我看到班主任工作虽然艰巨,但是充满情趣与挑战。做一个班主任本来要学习地方就很多,如果事无巨细都要从生活中去总结,那么要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就太漫长了。有这样有种说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之所以看得那么远,是我站在巨人肩膀上。有张老师这样的毫不保留地把经验介绍给晚辈的班主任存在,我们何惧当班主任呢?
阅读这本书,让我更深地领会到:班主任就是个万精油,往往需要多才多艺,要想当个合格的班主任,还得学习、学习、再学习。
青年教师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吴非老师所写的《致青年教师》第一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书上有这样一些话“班会上没能忍住内心的悲伤,你哭了。因为看到学生的冷漠,因为看到一些学生缺乏羞耻感,你感到痛心,那我们教育孩子成为人,我们必须自己首先使情感正常的人哭泣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人爱和幸福。”
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开班会的时候,或者在课上的时候,有些孩子不听话或者一些社会现象而让你流泪悲伤,那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要阻止它流下来,这是你情感的表现,哭泣也落泪,未必是软弱,作为指引者的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并与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阅读的经历,他的阅读在于他阅读量的多少与是否有效。如果是有效的,就会产生人文情怀,他的情感就能被唤醒,也一定会有所感动。如果在他人生中缺少了阅读,那缺少的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需要,更是人成长的需要,一个人阅读积累,代表他的发现就会越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也会有所提高。
学生的阅读很重要,而老师的阅读更重要,教师的阅读经验往往是学生的金精神资源,教师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传播者。
所以不要在意,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大哭大笑,让孩子们体验到你情感散发,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失望,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的面前吧!!
青年雷锋 读后感
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每当听到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时,我就会心潮澎湃。是啊,雷锋一生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这种奉献精神让我感叹不已。
今天,我们观看了《青春雷锋》这部伟大的电影。电影中,讲述了雷锋叔叔从小便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每天只能生活在饥饿与苦难之中。之后,他在党的呵护下健康的成长了起来。15岁时,年少的雷锋坚持要回报祖国。他不顾养父的劝阻,跑到鞍钢去干活。在这段时间,雷锋叔叔多次被评为“模范标兵”,一直在前线工作,毫不抱怨。这是雷锋叔叔在用自己的一生回报党和人民啊!
其中雷锋叔叔有一次乐于助人的.事情很让我感动。在炎炎夏日中,雷锋叔叔看到工人们在搬砖头,于是赶忙加入了队伍中。他十分卖力地搬砖头,这种干劲感染了所有工人,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完工了。一滴一滴汗珠从雷锋头上滴了下来,飘洒在飞扬的灰尘中。我从中感受到了,雷锋叔叔是一个无名英雄,尽自己的力所能及去帮助别人。
其实,我也帮助过别人。记得有一次,我准备乘坐公交车去上补习班。上车后,我找了一个空位置,坐了下来。车子缓缓开动了。不久,车上越来越来拥挤。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走上来了,他似乎已经年近花甲了,额头上爬满了皱纹。此时此刻,我想到了雷锋叔叔,他那种精神使我刻苦铭心。我连忙把座为让给了老爷爷。老爷爷也真心的感谢我,我真是应了这句话“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雷锋叔叔把党和人民放在生命中的第一位,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学习他那种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人虽一死,精神永存!
我强忍着疼痛颤抖着一点一点缓慢地站起来,我一定要站起来!可残余的力气却不允许我的做法。属于我的台下有一人激动的站起为我打气,掌声是那么的热烈,她大声地对我喊着:浅浅,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站起来!浅浅,站起来!
她带动起了所有的人,更多的等待,更多的鼓励。
一种信念,一种声音在呼唤我,我要起来,我要起来,就算为了她,我也要起来……
再次听到观众无比响亮的掌声时,我重新的站了起来,音乐响起,我尽力露出微笑,献给支持我的人,献给那个她。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3月2日,莫晓抱住我悄悄地说:浅浅,这是我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我轻轻的咬着着嘴,莫晓你又何尝不是送给我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不,你送给我的又何止是一份生日礼物?你送给我的是些许心灵的改变。很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摔倒,可我们关注的是会有多少人可以重新站起,失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就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失败。
莫晓,我最爱的朋友,我真的不知道我该如何感谢你。在那个初夏的下午若是没有你的强势,现在的我会不会还是那样的孤僻?我感谢上天让我遇见你,我庆幸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
花期,人生阶段的唯一,倚花独伤,却因你而不同。
六年级:吴家琪
青年文摘的读后感1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读好书是一种修养,一路走来,幸好有《青年文摘》,通过读书,我收获着感动,学会了珍惜。
为家乡立人的北大中文系硕士毕业生毅然放弃了大城市安逸的生活,背起行囊回到偏远的农村老家办图书馆,希望为家乡的未来做一份贡献。虽然收效甚微,但他依然在坚持,他的行动终将照亮一方夜空。
平凡的“猪肉佬”曹红星本可以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它却是几百个孩子的父亲,为挽回因贫困而辍学的孩子,他接连收留了几百个孩子,他的家就像一个寄宿制学校他和妻子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他的行动传承者真善美,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火炬。
如果上述两个人的事迹给我的是感动,而于娟却让我学会珍惜生命。28岁的她事业刚有成就,家庭幸福美满,孩子聪明可爱,而上天却给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在一次体检中她竟然查出有癌症,在同癌症做了艰苦的斗争后,她输了,离开了她深爱的世界。生命如此脆弱,希望我们学会珍惜,珍惜身边的朋友亲人,珍惜每天拥有阳光的日子,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印度传统而现代的社会,日本核辐射的影响,日常理财等,《青年文摘》开拓了我的视野,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有益的影响。就像一个心有灵犀的朋友,书香伴着花香,让我收获着感动希望走的更远。
青年文摘的读后感2
周末了,天气变得很冷了,坐在房间里,不时感到一丝丝凉意。我闲着无聊,找来一本《青年文摘》翻了翻,正好翻到一篇标题为《真理是怀疑的影子》,于是我认真的看起来。其实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写下的只是一件小事,但读起来却让人深思。
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给法国小学生和上海的小学生做了一个同样的测试题: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龄有多大的?法国小学生的回答是,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老师的“糊涂”。上海学生的回答是,有90%的同学认真的作出了答案,86——34=52岁。只有10%的学生认为此题荒谬,无法解答。综上所叙,法国学生90%答对了,而上海学生仅只有10%答对。从而,这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引出的话对我真的颇有感触,“应当教育孩子尊重老师,但更要教育孩子敬重真理。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没完没了地怀疑才是缺点,只有敢于怀疑,才能减少盲从。有怀疑的地方就有真理。真理是怀疑的影子。”
现在的我虽然是一位老师,其实也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阅读这些富有教育和启发的文章,尤其是像这种杂志,看似简单,但书里面却包含着丰富的哲理。让人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青年文摘的读后感3
无意之中读到了《青年文摘》里的一篇文章《我的12年等于24年》的文章,文章分四部分阐述的韩国现代公司执行总裁李明博的人生哲理:一、你尽了全力吗?二、改变自己适应工作;三、为能动的自己做主人;四、周末也要穿西装上班。
一个从穷孩子到韩国现代公司执行总裁的成长经历让我诧异,一个成功人生哲理让我深深震撼!诧异、震撼后细细思量我的生活,曾几何时抱怨成了我们生活思想中的主流,抱怨工作环境、报酬福利、家庭生活、社会环境,总是不曾静下心来细细思量自己的原因:我尽心竭力的工作了吗?我为家庭做了多少贡献?我为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做过些什么?
看见校园的地上有纸屑,尽自己的能力捡一点,发动学生捡一点,虽然不能把整个校园捡干净,但至少可以干净一个角落!教育教学中我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我可以用心去做,抱怨学生不如静下心来喝学生好好谈谈,虽然不会让这个孩子在短时间里有所改观,但至少能启发一下他的心灵!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我的课堂获得我能努力促成的发展!为家庭多做一点家务,多心平气和的和家人沟通,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积极参与社会上有意的活动,抵制那些不良的习俗!
虽然我也是这么在努力,但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有的时候甚至会发生理念的动摇!但我们只要朝着这个目标在努力,并用这种积极地思想去影响身边的人,我想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因为行动而美丽的!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让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为改变环境而积极努力!行动永远比说空话来得有意义!生活因行动而美丽!
青年文摘的读后感4
在我课余读书的时光里,《青年文摘》一直是我的挚爱。也许你看过,也不知你怎么想,但是我喜欢它,是因为它的“杂而有味”。它就像一个装有无限精彩的潘多拉魔盒,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文体、各式的文风,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我。最近的一期里,让我仍然记忆犹新的是一篇名叫《七十三号的爸爸》的文章,整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十岁的小昭有个在外做生意的爸爸,从不回家,却经常与小昭写信,告诉他自己住的地方有多么美丽。终于,小昭忍不住对爸爸的思念与好奇,千里迢迢地来到了爸爸所说的那条路。可是,出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所戒备森严的监狱……看完这篇文章,我想了很多,先是为小昭独自跋山涉水的勇气所惊叹,再是被小昭的爸爸多年来给予的希望所感动。勇气是智慧与力量的表现。它既是一支无坚不摧的矛,又是一块无尖不挡的盾。有了勇气,就有了力量去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有了勇气,就可以无畏同厄运去抗争;有了勇气,就能汇荡洗涤污垢的洪流奔腾入海。
文章中最震撼我的还是小昭爸爸那种充满希望的爱,他为了不让孩子觉得自卑,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在信中竭力地在小昭的心中塑造一个神圣的形象,让他健康快乐地生活。这种爱虽不是惊天动地,但足以让人潸然泪下。父爱、母爱一直千年来人们歌颂的话题,是因为它们纯洁、无私、伟大。自古至今,哪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没有一份无言的爱?
青年文摘的读后感5
今天,我在家很无聊,于是从我家的书柜里找出了一本《青年文摘》来看。我看了看目录,找到了《幽默小笑话》,翻到那一页,津津有味地看着。我看到一篇叫《教师节礼物》时,笑得我肚子都痛。
教师节到了,布朗老师收到了好多孩子给他的礼物。首先是糖果店老板的儿子的礼物。老师拿着礼物摇了摇:“我猜这一定是一盒糖果。”“你怎么知道的,老师?”“这是秘密!”老师笑了笑。接着是花店老板的女儿。“这一定是一盒美丽的鲜花!”“老师您太聪明了!”女孩答道。最后布朗老师收到了一个沉甸甸的礼物盒,那是酒厂老板的儿子送的,而且这回似乎还有些液体从盒底流了出来。“是果酒吧!”老师很快猜了出来,并顺势喝了一点。“不!”“哦,味道是有点不像。那一定是饮料吧?”“也不是!”“那是什么?”老师问道。“是一只小狗。”孩子答道。
哈哈,是不是很好笑呀!老师前两次全猜对了,因为老师认为孩子们的爸爸是干什么的,他们就会将爸爸给老师的.东西给老师。可这位老师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酒店老板的儿子并没有送他爸爸的酒,而是给老师送了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狗。学生将这只可爱的、可怜的小狗送给老师,是为了给孤独的老师做个伴,不让老师在这样孤独下去,希望老师能快快乐乐的。
这位学生是多么好呀!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送小狗给老师就算了,我们就只要天天陪着老师,天天让老师开心就行了。
51位用户关注
46位用户关注
29位用户关注
98位用户关注
85位用户关注
58位用户关注
54位用户关注
4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