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读后感 > 读后感
栏目

长征故事读后感(3篇)

发布时间:2022-05-11 热度:16

【导语】长征故事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3篇优秀的长征故事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征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长征故事读后感

【第1篇】长征故事读后感600字5篇

长征故事读后感600字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主席对长征的概括。

星期四的下午,区“五老报告团”的何爷爷来到我们学校,为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的故事。长征途中,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不会忘记《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丰碑》、《强渡大渡河》等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钢筋铁骨般的战斗英雄,有舍己为人的普通战士,有同志间浓浓的亲情。在这些故事中,《金色的鱼钩》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一位年过半百的炊事班长,为了让患病的几个小战士吃到足够的食物,宁愿自己啃他们吃剩的鱼骨头,喝漂着一点菜叶的所谓野菜汤,最后饿死在小水沟边。他为了革命,为了长征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红军长征相比,真是活在天堂里呀!我们拥有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幸福生活,是多少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呀!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也有可能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失败。有的时候,我们因为学习方法不恰当而成绩落后,因为实力不足而在比赛中失利,因为自己的错误受到同学、朋友的冷落……这些时候我们不能灰心失望,甚至放弃自己。长征途中红军叔叔面对那么多艰难险阻都能克服,我们所面对的失败和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总结教训、及时调整自己,一定能像红军战士一样,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在生活和学习当中,我们需要长征精神。

长征故事读后感600字2

看里约奥运会,最让我们敬佩的是什么,是女排精神,但与女排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当然是长征精神了。前几天,我在书店中无意翻到了《长征》这本书,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在我的心中红军是一个被称为天下无敌的队伍,是一个能克服一切困难的队伍,是一个不怕牺牲的队伍,是一个创造举世无双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队伍。在长征途中,还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最后英勇牺牲了;雪山上,军部长为了把棉衣发给每一位士兵,自己却冻僵了;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了,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的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才知道生命的宝贵。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完成了,只为什么,为了新中国,为了人民,为了我们现在和家欢乐的幸福。

我知道了这么多长征的事迹后,想到了我们学的一首古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想到了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却没有尽自己应尽的天职——学习,当遇上数学,特别难的题就不做了,想到了操场跑圈的时候,心里老想着偷懒,没有红军顽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感到非常惭愧,自责。

长征,谱写了一首中国革命的交响曲,描绘了一幅悲壮的画,叙述了红军的大无畏,我们要把长征铭记在心,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长征故事读后感600字3

读完《长征》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让我明白新中国能有今天是多么地不容易。改革开放也有__年了,我们应该想想到底为祖国,为党做过些什么。

祖国能有今天,是那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真的是应了古人那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直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人都在埋怨上天为什么自己不是外国人,甚至还有人改了国籍或是搬到国外去。想想长征那时,毛主席他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才有今天的,他们那时候是多么苦。但是他们挺过来了,他们没有放弃,可是我们这些学生,一点苦也吃不了。今天我们能坐在这么宽敞的教室里读书,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有的人说不读就不读了。你们应该感到羞愧,不管你们到了哪里你们都应该记住:是祖国给了我们这一切,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切。

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能有幸走到一起是多么地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团结一致,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新中国成立__周年了,时间过的真快,这几十年来,今日的祖国已不是昔日的祖国,我们也不是昔日的我们。祖国在变我们也在变,我们都变得越来越好,祖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都为此感到骄傲。可是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为祖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他们都是伟大的,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改革开放__周年了,那些历史还在眼前闪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画面。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整整五千年的历史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地神奇。我们的祖先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为我们发明了那么多宝贵的财富,我们的祖先真是伟大。

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敬我的祖国,是因为在孙中山这位大总统的领导下,打响了“武昌起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走了出来,是因为祖国多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我爱我的祖国,我为我的祖国骄傲,我庆幸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

长征故事读后感600字4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二十世纪,舞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

红军长征历尽千山万水,通过人类难以生存的雪山、草地。1935年8月,右路红军踏上了生死难测的茫茫草地,度过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岁月,走过敌人认为不敢走的路,及时赶到班佑、巴西地区并率先北上。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于同年9月,率红四方面军再次通过渺无人烟的草地,重过草地比第一次情况更加恶劣,是一次无谓的牺牲。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成功地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后,为了早日摆脱国民党的围捕堵截,迅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他们只好选择一条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路线——爬雪山,过草地。

过了雪山草地后,1936年10月,红军三支队伍终于在陕北胜利会师。党中央领导核心得以胜利转移到延安,红军主力也迅速转移到民族解放战线的最前沿,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英雄足迹携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是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豪迈记忆;他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朝着辉煌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飘扬在地球上的飘带,成为人类坚强无畏的象征。

长征故事读后感600字5

读完这厚厚的一本《长征故事》,我不由得想起毛主席写过的那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发生在x多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件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是一部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

这本书主要讲述红军战士之间的战友之情,书中也有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故事,但讲的是他们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感人经历。还讲述了一些并不为人所知甚至是一些无名无姓的小人物的感人故事。如女红军战士张尚文为了不暴露自已十多位战友,她毅然牺牲了自已的孩子。虽然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她革命到底的决心永远不会动摇。再如……

从毛主席把自己的食物让给一些伤病员,而自己却饿着肚子中我感到自己很惭愧。我是一个独生子女,家里人都围着我转。我从来不懂得和别人分享,一看到别人拿我的东西,我就会大叫,现在想起来,我是多么的自私!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伟大精神,值得我去改正我那自私的坏毛病,去学习。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二十世纪,舞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我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明天将是祖国的栋梁。红军的事迹将不断地激励着我,要刻苦学习,努力向上,长大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长征故事读后感600字5篇

【第2篇】《长征故事》读后感

《长征故事》读后感

《长征故事》读后感1

我看了《红军长征的故事》中的《飞夺泸定桥》后,对红军战士们有了无比的敬佩。

书中《飞夺泸定桥》里主要讲的是: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在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守城川军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16时,连长廖大珠等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

看完之后,红军战士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么美好啊!可却有许多的人不珍惜现在的生活,而是在不停的浪费。比如有些同学经常浪费粮食,挑食,可你们想过吗?在红军长征时,他们什么也吃不到,为了填饱肚子他们甚至去吃树皮,草根。所以我们应该做到节约粮食,乘了多少饭就要全部吃掉,不能浪费。

红军是我们永远的骄傲,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如此平静和谐的生活啊!

《长征故事》读后感2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长征故事》读后感3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磨难。不仅要面对冰雪覆盖的高山、波涛汹涌的江河,还要与凶恶的国党反动派进行激烈的斗争。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没有屈服,勇敢面对困难,用自己顽强毅力,完成历史使命,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场伟大壮举。

红军长征途中,硝烟弥漫,危机重重。我们的战士巧施计策,凭着机智、勇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草帽计》中就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贺龙师长为保护战士,灵活运用军事战术。他命令战士们扔下草帽,继续行军。骄阳似火,敌人忍受不住煎熬,纷纷抢着戴上了红军战士“赠送”的草帽。果然不出所料,一会儿空中弹如雨下,敌人被自己的军队打得抱头鼠窜,落花流水。从这件事中看出,我们的红军战士团结一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敌人。《丰碑》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为了让一位战士温暖些,军需处长竟把身上厚厚的棉衣让给了那位战士,结果自己冻死在寒冷的雪山上。难道那位军需处长没有权利穿那棉衣吗?不,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战士们受苦。这就是红军的优秀品质,令人称颂。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友谊、团结、顽强……这些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作为小学生,我们时刻要以长征精神为动力,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它们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国家,甚至想法设法搞分裂。面对这些丑陋的行为,我们应该以长征的精神要求自己,时刻来维护国家利益,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

新学期,我上了五年级,作业比以前多了双倍,我感到害怕,居然选择了退缩。今天,我读了《红军长征故事》,清醒地认识到与红军战士相比,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想起来真不应该啊!

两万五千里长征令世人瞩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精神巨著!它时刻提醒我们青少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长征故事》读后感4

今天,我在爸爸帮助下,上网查找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阅读了一个个动人的长征途中故事:

《雪山上的小太阳》:一个女红军把毛衣让给受伤的战士,自己冻僵在雪山上;

《草地夜行》:一个红军战士为了救同伴,自己掉进了沼泽里;

《倔强的小红军》:一个小红军不肯骑老同志的马,不肯要老同志的粮食,最后倒在草地上;

……

这些红军战士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他(她)们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关心帮助身边的战友,把求生的希望让给战友,真正体现了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

想想自己,平时在与家人、同学、朋友相处时,想到最多的总是自己,总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满足自己提出的每一个要求,很少想到别人,把自己当成了小公主。和红军战士对比,我真是惭愧极了。今后,我一定要向红军战士学习,改变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更多地主动关心帮助别人,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少年。

《长征故事》读后感5

奇迹!真是从古至今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是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这本书之后,从内心发出的赞叹。它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让我终生难忘!

奇迹!数千人马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江河汹涌阻去路,群山险要助敌兵。他们却履险如夷,横扫千军,这难道不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吗?面对着饥寒交迫,刀山火海,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支被誉为天下无敌的队伍,就是红军!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尽后来颜。红军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赞扬和学习。要跟红军一样不怕艰难险阻!

《长征故事》读后感6

长征途中有许多暖人的故事,其中《雪山小太阳》给我印象最深,它像一记无形拳,直直地击中了我的心窝。

主人公是一位年仅15岁的小红军,是大伙心中的“小太阳”。最令人感动的是,冬天雪地里,她把宝贵的衣服默默地盖在一位伤员身上,而自己却悄无声息地冻死了。

小红军在艰难的长征路上能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而我们呢?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们,有多少人像“小太阳”一样有这么强烈的助人为乐精神呢?

记得有次坐公交车,上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微微颤颤地拉着扶手,站在那儿。

我该给老爷爷让个座儿,我心里想着。但我看看旁边的乘客,有的塞着耳机听着歌儿,有的捧着手机在玩游戏,有的靠着椅背闭目养神.......如果我让座会不会非常另类?我扭扭捏捏地粘在座位上,坐立不安。

但是一个声音在提醒我,“让座不可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立刻坚定地站了起来,“老爷爷,您请坐!”

是啊,能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我想让助人成为一种习惯!

《长征故事》读后感

【第3篇】长征故事读后感800字

长征故事读后感1

是在一次党课上知道《长征》的,年轻的男老师讲到动情处竟泪光闪闪。于是下课后就买了来读,没想到断断续续,从深秋到隆冬,竟也花了两个月时间。

这期间,因缘际会去了趟北京,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北方的秋已经很深了,踏出纪念馆大门,发现路旁的银杏树有着醉人的金色,一串串树叶如风铃般在风中摇曳,生活竟是明晃晃的美好——我紧紧身上的衣服,猝不及防地想到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夜里行军、饥寒交迫……那时的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是什么力量让这样一群青年,甚至可以说是孩子,义无反顾地跟着党走,哪怕穷山恶水,哪怕前途未卜。是什么让他们慷慨赴死?又是什么让看似不可能的长征最终取得了胜利?

有闲暇的夜里,我便到书中寻找答案。记不清多少个瞬间,我放下书闭上眼,鼻子发酸,心绪难以平静。之后,我的眼神慢慢掠过每一个英雄的名字,试图以认真地默记表达我对他们的敬意。如果眼光和泪水能开出小雏菊,真希望他们的坟前此刻能有些许的暖意。英雄们的身影像是一组群雕,由信念、纪律、为民、毅力雕刻而成。假如要问,在这四种品质中,哪一种是其他品质的出发点,最终决定了长征的胜利,决定了抗战的胜利,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想,是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读完《长征》,我更深刻地读懂了这句话。

当战争打响时,红军将领喊的是:“同志们跟我上!”而国民党军官喊的是:“你们给我上”;红军官兵舍身往死,攀悬崖架人梯,冒着枪林弹雨前进,国民党官员则是开枪打伤自己,早早逃出狙击阵地;红军不同队伍之间相互协作,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也要拖住敌人,不惜一切配合主力红军北进。国民党军队要么其他军队打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干脆让开通道让红军通过,以防国民党其他军队借打红军之际进入他们的地盘,灭了他们当“地头蛇”的美梦,要么干脆撒腿就撤,远远地看其他部队是如何落入红军的伏击圈的。红军用实际行动,表现出共产党人大局在胸的宽广襟怀,诠释了理想信念的伟大作用。如果不是信念,还会有什么力量让两支军队有着这样的天壤之别?

面对群众,红军一心为民,说话和气,买卖公平,而老百姓也给了红军最诚挚的心意。许多细节说明了这一点:“要离开于都时,从下午起,红军官兵就开始打扫借宿的老乡家的院子,把水缸里挑满水,甚至还上山割了些草把房东家的牛喂了。百姓们知道红军要走了,妇女们聚集在一起把她们做的鞋和缝补好的衣袜送给红军;年纪大些的妇女拿着针线站在路边,发现哪个红军衣服破了就匆忙上前缝几针;孩子们追着队伍往红军的口袋里塞上一把炒熟的豆子。”“在遵义东南有个叫桑木垭的地方,红军驻扎在那里的时候,红军小卫生员经常给百姓看病。……小卫生员一个人上路去追赶队伍,没走出多远就被国民党保长拦住杀害了。当地的百姓们把红军小卫生员的遗体洗干净,埋在路边,那里从此被百姓们叫做‘红军坟’。……后来,国民党军队来了把坟平了,但是第二天,‘红军坟’就被百姓重新堆了起来。”

面对饥饿,红军严守纪律,同舟共济。在一些连队3天没有一粒青稞的情况下,仍旧对所经藏区的藏民和寺庙的财物,包括粮食给予妥善保护。当在山里发现无人看管的牦牛时,官兵们尽管无米下炊,依旧不敢杀牛,而且还割草养牛。几天后牛主人找来,红军全数奉还。经过玉米地,实在饿极了,便煮点玉米叶吃。当玉米地主人——一位老阿妈揭开红军的锅,看到煮的是玉米叶子,回家端来一大盆煮熟的玉米送给红军。连司务长给了老人三块大洋后,官兵们才狼吞虎咽吃起来,看得老阿妈在一旁直抹眼泪。部队在草地里断粮时,大家把仅有的一点东西全部集中起来,再平均分配。

面对同志,红军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爬雪山过草地,死亡最多的是担架员和炊事员。担架员的负重太大,他们因为不愿丢下那些在作战中负了伤的红军战友直至自己累死,而受重伤的战士为了不拖累别人,把草盖在自己脸上佯装已死去。炊事员死亡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违反了轻装的规定,他们总想多带些食物,以便日后别让官兵们饿着。不单单对人,哪怕是对一匹战马,饲养员也照顾精心:“红军过草地时,他把身上的干粮全给马吃了,自己一个劲儿地掏棉衣里的棉絮往嘴里塞。一师走出草地的时候,老谢身上的棉衣里面都掏空了。”

面对伤病,红军坚强面对,置之度外。长征途中,红军许多高级军官都有负伤或患病的记录,毛泽东、王稼祥在长征一开始就是带病出发,周恩来更是差点儿命丧草地。然而他们都坚持随军,一路指挥战斗,从未懈怠。至于红军战士们更多的小病小痛以及因战斗负伤的则不计其数。让人印象很深的是“贺炳炎锯胳膊”。“没有麻药。一条大锯在开水中煮了一个小时。几个红军战士负责按住他的双腿和身体。他们还准备了一条毛巾,把师长的眼睛蒙上了。贺炳炎清醒后把毛巾扯下来,看了看说:‘都靠边!锯吧!’说完把毛巾咬在嘴里,眼睛一闭。卫生连的几个战士心一横,用脚踩住他的右胳膊,锋利的锯齿对准枪伤伤口‘咝啦’一声锯下去……”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人的一生,总归要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自己,信念能让人拥有不竭的动力,化被动为主动。进入新时期,相信每个人仍能从“长征”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精神滋养。或是爱岗敬业、追求不懈的工作热忱,或是英勇顽强,勇于拼搏的英勇气概,或是踏实努力,相信未来的乐观精神,或是严守纪律,团结协作的高尚品德,尤其是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更应该自我叩问,是否传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

诚如作者所说:“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长征故事读后感2

当我拿到《长征》这本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翻开来阅读,因为我对它充满了好奇,

后来,通过学习《长征》我感受很深,长征是多么简单的两个字,但是它却是一段惊心动魄的艰难历程。

在长征这段纪实文字中,我深深被红军们不怕牺牲、不怕困苦、不畏艰难、勇于奋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着。与那个年代相比,别提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幸福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不懂得珍惜。在家里,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爸爸妈妈这样疼爱我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让我们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在社会上,我们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与当年和我们同龄的小红军比起来,我们简直太幸福了。然而,就是这种安逸的生活,让我们把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璀璨的物质文化精神给抛之脑后。

长征途中,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记得《长征》中写到,在12月份的一个下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罗荣桓带领自己的一部分官兵勇渡湘江,江水冰冷刺骨,但我们的红军战士们没有退缩,也从未想过放弃。再想想我们,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一遇到问题就怨天尤人,想要放弃,吃不了苦、受不了累。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红军战士这种精神,作为领导就应该带头去做,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就像我们企业文化中的四大精神一样,以身作则、带头实干;认准目标、永不言弃。

还有就是在飞夺泸定桥当中,当时军委要求四团在第二天必须夺取泸定桥,也就是意味着他们要在一天之内走完一百二十公里路程达到泸定桥,并且夺下泸定桥。但是,当他们接到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说不行,也没有任何人退缩,而是抓紧时间立即出发了。并且在整个急行军过程中,没有人有任何怨言,并且在急行军过程中,政治处的同志还说'我们在跑,敌人也在跑,如果让敌人跑到前面去了,我们整个红军就危险了,我们一定要跑赢'.红军在跑的过程中,不但要跑赢敌人,还要面对川军的阻拦,但是红军战士没有气馁,而是勇往直前。前进道路上,不仅有暴风骤雨,并且夜晚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就这样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着,战士们一天都没有吃东西了,依然坚持的跑着。当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后,领导又马上下达了过桥任务,就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战士不但没有退缩,还争先恐后的抢着做最危险的工作。在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年轻的士兵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却创造了奇迹,让人们把飞夺泸定桥载入了史册。这使我深深感受到,在你走向成功的路上,难免布满荆棘,但是我们必须拥有一颗坚定勇往直前的心,最后才能享受胜利带给我们的喜悦!

还有在过草地的时候,人迹罕至的草地漫无边际,到处泥泞不堪,只要一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使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红军小战士跟随部队一起前进,在照顾伤员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自己唯一的一小块干粮掉进了草地里,为了免得别人担心,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可是不久他就身体虚弱,走不动了,当大家得知真相后,纷纷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他,让他感受到了红军大家庭给他带来的温暖,这就是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个团队在一起,每个人都不能自私自利,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博大的心去包容别人,去真心帮助自己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团队充满向心力和正能量的时候,这个团队肯定是无往不胜的!作为一个团队长,我们也应该让自己的团队团紧紧结在一起,荣辱与共!

红军长征走过了两万五千里,这两万五千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能都是无法想象的,况且红军战士不是单纯的走过两万五千里路,而是在这两万五千里路中要过雪山、走草地、躲避围追堵截,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困难和挑战,

长征的胜利是革命战士用他们年轻的生命和献血铺出来的,所以我们目前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虽然红军长征已经离我们远去,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把这种长征精神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它让我们懂得了,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也要发扬长征精神。现实中,没有一份工作是简单的、容易的、不辛苦的,没有哪一份工作是没有一点艰难困苦的,都是需要坚持的。有的人,一辈子一事无成就是输在了一个坚持上面,就像长征一样,坚持下来的都成了英雄。

结合我们当下的工作来说,作为一名团队长,首先我们应该团结好自己的团队,拧成一股绳,在这之前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作为团队长我们首先就要以身作则、带头卖货,给员工树立榜样,遇到困难,给予鼓励,给予支持,发现错误认真改正,遇到难题及时解决,大家互帮互助。同时,我觉得最重要的事就是坚持,今天坚持别人所不能坚持的,做别人不能做的,明天就能享受别人所不能享受的。现阶段我们多数人都还没有走完属于我们自己的长征,我们还处于这个过程中,因此现在的辛苦生活都是在为以后能过更好的日子在打基础。我相信,我能坚持走完自己的长征,也能把它走的绚丽多彩。

长征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又是多么让人心生敬畏的两个字,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我们走向成功道路上的指明灯,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很好的运用长征精神来武装自己,直至成功!

长征故事读后感3

王树增的《长征》这本书让我特别惊讶的地方,就是,它完全是一本士兵的史诗和悲歌。作者认为每一个长征参与者,不管他是司令员还是炊事员,都是历史的主角,所以他永远是在描写队伍,队伍在怎么走,而不是在描写统帅部。之前长征在我们的意识里简直就是一帮“神人”干成的事儿,一帮“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而作者把他们从神坛上请下来,请到平地上,让我们将心比心跟他们去比一比。我们发现这些士兵的心地是纯净的,他们单纯———我就要活下来!什么时候我都要活下来!只要不倒下,就跟着这支队伍走!而且坚信仗打胜了,公平的世界就到来了!这种纯净令我们敬仰。虽然在书中作家描绘了很多战斗和战役过程,但这部书不是一部军事史,也不是一部党史,是一部从绝望走向希望,从绝境走向新生的心灵史。比如泸定桥,书中四百零四页是这样描述的“一座有铁索支撑起来的空中吊桥,13根碗口粗的铁索连接两岸,铁索上铺的木板已被拆去,北岸桥头的桥楼已被沙袋紧围,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桥头堡垒,从堡垒的射击孔中伸出的机枪正对铁索,泸定城一半在山腰,一半紧贴河边,城墙高约两丈,上面的堡垒所配置的火力在桥面上形成了一张火网”。飞夺泸定桥,从军事上无法解释。不要说那边有一个营在那儿堵着,一杆机枪就全封锁了,谁也过不来。可那22个红军晃晃荡荡就过去了,所以,到最后,与其说是打仗,不如说就是拼意气。当你发现对方已经舍生忘死的时候,肝胆俱裂啊,使敌军的意志瞬间垮掉了。而且泸定勇士22人,一个落水的都没有。我们看有些电影拍飞夺泸定桥,不停地往下掉人,但从这本书上看来一个都没牺牲,全过去了。

很多当年长征中的事,我们今天读来有时候不可思议。读的时候我就想,很多的时刻我都绝望了,要是我,我做不到。我肯定不往下走了,没路了。比如,四渡赤水,那么一条小河来回走四趟,几万人的部队。那肯定是绝境了。很多这样历史的关口,我们今天不会想得到。好比我们的人生,会碰到很多这样的事情,好像没有路了,绝望了。其实看看长征,我觉得世界上恐怕没有绝望这一说,哪儿有冲不过去的口子啊?我想,认识长征不必说大话,就是结合自己人生,你就会有收益。从那些走过长征的普通士兵身上我们可以挖取一点能够滋养我们今天心灵的东西,使我们更坚强一点、或者更快乐一点,或者更自信一点。不要轻言失败,不要轻言放弃。有这样一种阅读的收获,说大了就是民族前途,是一种民族的自信心。

长征故事读后感4

趁着党校学习闲暇时光阅读了王树增著《长征》,虽过数日,但脑海仍不断浮现出红军战士翻山越岭、英勇顽强、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场景,被红军“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革命理想信念所深深感动。

不禁沉思,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工农红军,面对装备了飞机大炮、兵力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在缺乏补给、极度疲惫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还要投入到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中去?在前有激流险滩后有追兵的危难关头如何走出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的?3支工农红军地处不同区域,如何通过发展、转移根据地,按照“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军事策略,实现协调合作,最终实现顺利会师的?我想这正是长征被世人所震撼、津津乐道的地方吧。

美国时代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人类1000年》,总结了人类从公元1000至2000年期间共100件重要事件,包括1088年第一所大学在博洛尼亚诞生,1582年罗马教会颁布第一部历法,1830年第一列火车从英国利物浦开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能量守恒定律等等影响人类最具影响了的事件,中国有3个事件入选,除了1100年火药武器的发明、1211年成吉思汗的帝国打通了东西文明的隔膜外,第3个事件就是1934年开始的长征。因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在人类物质与精神的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惫、劳顿和生存条件的匮乏,行走在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和激流险滩的路途上?长征被认为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永载人类史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从江西瑞金、于都进行战略大转移,至1936年10月止,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大渡河以及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等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何为长征精神?很多权威专家已进行总结,包括艰苦奋斗精神、不屈不挠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等。这些解读我都认同,但我个人认为,最能体现长征精神的应该是共产党人及普通工农红军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对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追求及强烈愿望,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红军主力部队全部转移出苏区后,国名党军队立即占领了瑞金,从1934-1937年间,整个苏区被屠杀的红军家属达80万人。苏区百姓为何愿意并且能够承担如此巨大的牺牲?原因显而易见:在红军没有到来之前,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贫苦农民,仅拥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土地,几乎所有的贫苦农民都是地主的佃户,人人身上都背负着地主发放的高利贷,他们为了还贷而付出的劳作永无尽头。红军来了后,贫苦农民不但有了土地,还可以享受土地上的收获,他们甚至还知道了“人民代表大会”“无产阶级革命”这些新奇的名词,让他们享受到共产党员给与他们的政治尊严和社会权利,目不识丁的农民因此萌生了“为公家的事出力”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是数千年以来中国农民最为缺乏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首先把产业工人而不是农民视为革命生力军的主要原因。但中国革命实践证明,由于占有万分微薄而导致付出时万分吝啬的农民,当他们眼见为实地认为值得而且必须付出的时候,其毫无保留和不计代价的程度是十分惊人的。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不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就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都在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时,瞿秋白因身体原因被留下来。1935年在苏区转移福建途中被捕,狱中的瞿秋白坚贞不屈,他说:“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灵魂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刘伯坚,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主任,也被留在苏区,1935年3月在率部突围中不幸被俘,在江西大庚被枪杀。刑前国名党给他戴上沉重的镣铐,刘伯坚拖着带有枪伤的腿,沿着长街一步步向前挪,这位共产党员在哗哗作响的铁镣声中留下了那首《带镣行》:“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这些感人事迹都是坚定的理想信念的真实写照。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作为伟大时代的亲历者、参与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用长征精神来补精神上的钙,坚定“四个自信”,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长征故事读后感5

这些天,重新拿起了王树增先生的《长征》,翻开书本,重新阅读那些用强大的意志和坚定的毅力刻成的文字,心里不禁生起涟漪,平静的心灵重新被震撼。

知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收集大量长征资料,采访上百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并数度行走长征路线而创作的6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长征》,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以全面的视角,理性地反映“长征”的作品。

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数万人的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面对的是高山悬崖、冰天雪地,面对的是湍急的河流、渺茫的沙漠和无底的沼泽……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一共爬过 18 条山脉,其中 5 条是终年积雪覆盖的,渡过 24 条河流,经过 14 个省份,占领过 62 座大小城市,突破 10 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敌人派来追击的中央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穿过 6 个不同的少数名族放牧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这令人感到绝望的险境,却被这支队伍以滚烫的热血与钢铁的意志战胜了!

这是红军,这就是百折不挠的红军。身着薄衣,饥寒交迫,是什么让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克服种种困难的呢?是意志,坚强的意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的就是红军,在经历了草地泥潭, 渡过了雪山激流,经历了冰霜的磨砺,

“红军”这一柄长剑更加锋利,直取日本帝国。俗话说: “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 。红军用一次长征完美地诠释了它。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他们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万里长征。长征唤醒中国的民众,给予他们从未有过的向往和信念,让中国社会最底层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者懂得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世间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崭新的中国的起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虽已过去,但在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天下尚未太平的现状下,我们依旧更需要虔诚的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先辈长征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道路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宁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

毕竟,任何辉煌的业绩都需用努力去创造,我们应从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皮带”、“嚼草根”的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挑战命运的精神中学习他们那种艰苦奋斗精神,无怨无悔的气概,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而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如徐霞客历经千辛万苦终完成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就像司马迁饱受屈辱终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像梵高孤独贫穷一生却为后人留下价值连城的作品;就像贝多芬双耳失聪却抚着琴键谱出优美的惊世曲调。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就应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在学校我们应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孜孜不倦的学好每一科知识,用科技来强国,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巨人般屹立于世界强林之列。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断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龄,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人类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今天,行走在这条崇山峻岭和水流湍急的路途上,世人难以忍受疲劳,劳顿和生存条件的贫乏。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热津斯基走过长征后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来而言,长征的意义决不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深刻的多,它是国家统一的精神,它是克服落后东西必要的因素。”

王树增先生用写实的手法,把长征历史上一场场战斗,一次次灵魂与肉体的挣扎,真真切切的告诉读者。我从长征中读出了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长征就是一场人类不可能超越的苦难,无法跨越的一道山梁。就在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不断的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甘愿忍受疲惫、劳顿之苦,重走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的长征之途,也就是为了能够重获这种力量,填补心灵的荒芜。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长征的意义。

长征故事读后感800字

《长征故事读后感(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